jbojbo
jbo江苏镇江:“跳”出来的年味美食
在江苏省镇江市,流传着颇具顺口溜色彩的三怪谣:香醋摆不坏,肴肉不当菜,大锅里煮小锅盖。这“大锅里煮小锅盖”指的就是锅盖面。大街小巷,各式各样的面馆不计其数,而至今仍然保留着传统锅盖面制作方法的面店,最具代表性的要属丹徒区高资跳面陈记小刀面了,其“跳面”制作技艺入选镇江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老板,一碗小刀面。”早上五点多,顶着严寒起床的食客,脸上的睡意似乎尚未退去,双眼蒙眬地走进位于高资街道集镇上的陈记小刀面,对着正在忙碌的老板说道。这时的老板,熟练地抓起一把面条,往沸腾的大锅里扔去,然后用锅铲划一下,把面条散开,随后用筷子捞起煮好的面条装在提前备好调料的碗里,不到三分钟时间,一碗热气腾腾香气扑鼻的小刀面就做好了。 这一碗看似简单的面条,也成为当地街坊四邻每日不可或缺的美食。每天早上店内热热闹闹的,端着面条站着吃的,蹲着吃的,坐着吃的,姿态不一,但是不管是坐着jbo、蹲着还是站着,食客们都会习惯性地用筷子把面条挑得老高,噗噗地吹几下,“稀溜稀溜”地大口吃着,腮帮子鼓得高高的。无数面食爱好者都不顾区域限制,驱车几个小时前来“打卡”,只为能吃上一口。 今年37岁的韩露是这家店的第四代传承人。从小吃着小刀面长大的韩露,特别喜欢家乡的味道,30岁的时候jbo,萌生了想要传承这门手艺的想法,于是登门拜师,2019年,正式从师傅手上接过面店。 虽说是小本经营,但是韩露却不敢有丝毫懈怠。每天凌晨3点多,当大家还沉浸在梦乡的时候,韩露便已起床准备。和面、揉面、跳面、压面、切面为做出一碗好吃的面条jbo,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每10公斤面粉变成一根根面条,需要韩露3个小时的劳作。和面35分钟,压面却要花费一个半小时,将揉好的几个面块并成一大块,竹杠压在面团上,人斜坐在竹杠上,单腿上下跳跃,简单重复的动作不仅需要体力与耐力,还有技巧,不能跳空,否则竹杠就会断。一个半小时之后,经过反复挤压的面饼,变得光洁富有弹性。这只是完成了一半的工作量,压好的面饼,还需要抓紧时间进行再次滚压,直到面饼的厚度压到1.5毫米才算合格。 早上九点不到,面条就已卖完,来迟的顾客只能怏怏而去。为何不多做一些面条呢,生意这么好?面对记者的疑问,韩露微微一笑,解释道:“我每天只做两板,一板20斤,一共40斤,约150碗面条左右美食。做多了,体力不够,面条就会没有劲道,为了保持这种口味,每天就这么多量。”记者在灶台上看到,搭配面条的调料仅是酱油、猪油加点小葱。猪油提供了油脂的香气,使面入口圆润爽滑;酱油虽然是极简单的调味品,却为面增加了咸鲜香气;最后加入的一点葱花,则为面条带来一丝清香味。 春节临近,陈记小刀面店内似乎也比往常更加热闹,充满了“年”的味道。在外工作回来过节的人们也纷纷前来感受家乡的美味。“在这里吃了25年的小刀面了,从1.5元一碗到现在5元一碗。现在在外地工作,只要回来必须要来吃一碗解解馋,在外面吃不到这个口味,面条有弹性,吃到嘴里很有嚼劲。”王飞从灶台端起已做好的面条,一边和其他食客聊着天,一边“稀溜稀溜”将面条吸进嘴巴,不停地咀嚼着。“面条很紧实,有劲道,滑溜又Q弹;而且调料少,简单好吃不腻。”老家是山西大同的刘海丽,来镇江工作了十余年,她特地赶在春节回老家之前,开车三十多公里来吃一碗陈记小刀面,对于这位从北方面食之乡来的姑娘来说,“江南的天下第一面”小刀面更合她的口味,尤其是陈记小刀面。 陈记小刀面已在高资集镇存在了40余年,它朴素而独特,热闹而真实。来吃的大多都是熟人,逢年过节这里似乎成了大家叙旧的地方,食客们满面春风围坐在一起,一边吃面,一边聊天,聊着在外面的所见所闻、今年的收入、家里老人的身体和孩子的成长情况以至于吃完面条后,大家都不愿离开,开心的笑声不断在店内回荡着。 26日开始,位于北京市与河北省交界处的北运河杨洼船闸进入有水系统联合调试,预计6月初完成调试。...[详情]